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保費怎麼算出來的?—Part 4:檢驗保費是否合理?
續【Part 3】。
上一篇文章發現,臺銀人壽的一年定期壽險,似乎不是用最新的第五回生命表所設計的,導致保障成本率的曲線看起來很奇怪。於是,我又找了更早以前的第三回和第四回生命表來計算保障成本,然後繪製保障成本率的圖表,如下圖:
為了簡化,這邊只用男性繪製圖表。最下方的曲線是前面所用的第五回生命表(民國101年),中間最接近直線的是第四回生命表(民國88年),而最上面的曲線則是最舊的第三回生命表(民國75年)。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演進,台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也就讓生命表中各個年齡的死亡率越來越低,那麼換算出來的保障成本就會越來越便宜。
以60歲男性來說,第五回生命表的死亡率為1.0943%,第四回則是1.4158%,而第三回更是高到1.7353%,死亡率相差這麼多,可以想見保費的差距會有多大?
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臺銀人壽這張一年定期壽險的保單其實是用第四回生命表設計的,而不是用最新的第五回,所以第四回生命表所計算出來的保障成本率曲線近似直線,而各個年齡的保障成本率大約都在80%左右,相差不大,即使是女性各個年齡也都在80%左右,所以已經可以下結論了:
1. 這張保單應該是依據第四回生命表所設計的。
2. 這張保單的附加費用率大約是20%。
聽起來好像還可以接受,繳了100元的保費,保險公司的行政成本、佣金和利潤加起來才20%。可是別忘了,現在已經是104年,距離第四回生命表的88年已經有16年之久。如果101年的第五回生命表跟現在實際的情況很接近,那麼也就表示這張保單用了太舊的死亡率來計算保費,反而可以多賺了大約25%。大家可以看到,在30歲以下的死亡率,第五回生命表已經比第四回生命表下降許多,這些年齡所繳的保費,其實更是特別昂貴。
所以,雖然政府有要求保險公司公開附加費用率,但是因為所使用的生命表太舊,公開的附加費用率其實是「假的」,因為保戶真正的死亡率和保單設計所依據的死亡率已經有很大的出入了。
就以臺銀人壽這張一年定期壽險為例,如果使用的是第五回生命表,它的附加費用率就會超過40%,但是因為使用的是第四回生命表,所以算起來只有20%。這對保戶來說,是很不合理的事情,一來讓保戶繳了太多的保費,二來保險公司從公開的附加費用率看似沒有賺很多錢。
差距有多少呢?前面曾經提過,60歲男性,十萬元保額所要繳的保費為1,748元。最新的第五回生命表可以得知60歲男性的死亡率為0.010943,所以保障成本為1094元。假設同樣以20%的附加費用率來計算,那麼該繳的保費其實只有1,313元,也就是說繳了1,748元,是保險公司多收了435元,這高達25%的溢價是因為保險公司用了比較舊、死亡率比較高的生命表。
想想看,如果這張保單一共賣了100億元,保險公司只因為用舊的生命表,25億元就是多賺的,另外12.5億元則是附加費用率,真正用在理賠上的大約只有62.5億元。所以,你知道你所買的壽險,是依據那一回的生命表所設計的嗎?你又知道,你多花了多少的冤枉錢嗎?
下一篇,我將會計算一輩子下來,買一張用最新生命表所設計的保單,和買一張用舊生命表所設計的保單,累積的保費會有多大的差距。
以下是這一系列圖表的互動版本,大家可以自己動手看看數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